滁州網訊(全媒體記者胡文峰)初秋的淮河岸邊,天高云淡,流水潺潺。8月27日,“千里淮河今安瀾·行走淮河”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阜陽市阜南縣,沿著淮河岸線,從守護安瀾的王家壩閘到機器轟鳴的箱包車間,從整潔宜居的安置社區(qū)到生機盎然的莊臺村落,一幅防汛安瀾、產業(yè)興旺、百姓幸福的畫卷徐徐展開。
在阜南縣王家壩閘,13扇重達15噸、寬8米的閘門一字排開,如“門神”般守護著淮河安瀾。閘室內,13套閘門起臂機靜靜矗立,隨時待命應對汛情。“當王家壩水文站水位達27.5米警戒水位時,閘門進入待命狀態(tài)。”王家壩閘管理處主任郭俊軍的介紹,讓人們感受到這座“千里淮河第一閘”的重要使命。自1953年建成以來,王家壩閘已16次開閘蓄洪,為削減淮河洪峰、保障流域安全立下赫赫功勞。
離開王家壩閘,走進阜南縣紅亮箱包有限公司,車間內縫紉機“噠噠”聲不絕于耳,工人們在流水線上有條不紊地作業(yè)。45歲的鄭繼影是王家壩鎮(zhèn)李郢村村民,家中七口人的生活重擔曾讓她分身乏術,如今在這里工作十年的她,靠著計件工資每月能掙四千多元。公司負責人王恒亮說,去年5月以來,企業(yè)新增多條生產線,車間擴大一倍,現有170多名員工多是附近蓄洪區(qū)的婦女和老人。目前,該企業(yè)產品遠銷歐盟、東南亞13個國家和地區(qū),2025年拉桿箱和軟包產值預計達4000萬元。
沿著平整的道路走進王家壩鎮(zhèn)淮上社區(qū),一排排樓房錯落有致,街道干凈整潔,新能源充電樁、體育設施、小區(qū)綠地一應俱全。“以前擠在40平方米不到的房子里,現在120平方米的家寬敞又明亮!”居民崔虎笑著說,他和家人從蓄洪區(qū)搬遷至此,如今自己做裝修,妻子在附近產業(yè)園上班,一年家庭收入超10萬元。該社區(qū)黨支部書記喬紀同介紹,這里的居民多是蓄洪區(qū)安置群眾,按照每人30平方米標準分配住房,徹底告別了“臟亂差”和“頭頂一線天”的圩區(qū)生活。
汽車沿著抬升的道路駛入阜南縣曹集鎮(zhèn)西田坡莊臺,干凈的村道旁,村民房屋整潔有序,不時有游客穿梭其間。74歲的郭華平是莊臺土生土長的村民,“莊臺加固加高后,住著踏實多了,就算遇到泄洪,政府也會送米面來。”曹集鎮(zhèn)人大主席張文舉介紹,近年來西田坡莊臺依托溝塘、農田發(fā)展農業(yè)觀光和養(yǎng)殖垂釣,融入黨建文化、防汛應急元素打造黨性教育基地,還新建了公廁、小菜園,讓群眾生活更便利。如今,這里不僅是年接待游客近12萬人次的“網紅打卡地”,更通過發(fā)展芡實、蓮藕等適應性農業(yè),流轉耕地1.6萬畝,2025年全鎮(zhèn)申報到戶產業(yè)項目424個,帶動662人就近就業(yè),為防止因災致貧返貧筑牢了“防護網”。
千里淮河今安瀾?;春影哆?,阜南縣正以“變對抗為適應”的智慧,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、百姓安居樂業(yè)的新篇章。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